论广西教育的两种模式

    作者:某不愿透露姓名的毕业人

    当我的视野还局限在一省之内的时候,做着全国三卷、听着本地经济又如何吊车尾、二中学生出去又如何被江浙之流吊打,我以为广西在全国来说总算是极落后的地方,不但经济如此、文化也如此。

    但当我真正走出去了,看得开阔了,和别地的学生交流了,这才感觉到——似乎很反直觉,但是广西的学子,或者说是在较好的学校接受教育的广西学子,在思想的开放性和包容力、知识的丰富度上可以算是不输,甚至超越某些所谓的“教育大省”的,原因我想不外乎这几点:

    1.人口相对不稠密,竞争相对不激烈,学生能真正“个性发展”的机会大、时间长。避免由于激烈的竞争而被迫“统一制造”。
    2.接壤开放前沿的珠三角,并且文化基本同源,大城市活力相对充沛,相对开放。

    然而,就像广西地形图一样,改革的暖风从东南吹来,灌进平原,却再难向西部北部崎岖的山地进发。应该看到,广西的文化开放程度,是相当割裂的。因此广西的教育情形,必然要遵循两种不同的模式:一种是“走出去”,另一种是“看得远”。

    我曾经因为一度的学习问题而有幸与某位学校高层聊过天,他的观点令我印象深刻——读高中时,视野局限于一校之内,自然让人感到迷茫;而一旦读了大学,接受的信息面广了,视野就一下开阔了。

    他无不关切地问我:依你现在的成绩,能超一本线五十分左右吗?

    我说:可以,也许可以超一百分。

    他说:那这样就很足够你出到外面去了。

    因此,若按照这位高层的解释,什么叫做“走出去”?答曰:并不是人人都要985、211才叫“走出去”,它意味着有机会跳过一室的局促,去看看自己熟悉的环境以外的世界。

    所以,为什么我说广西的教育模式其一是为了“走出去”呢?因为人的想象力在极端狭窄的情况下,是连自己的可能性都无法预见的。具体说来,大山深处的孩子,如果不“走出去”,最终的视野还是局限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之间,重复父辈的循环。而对于此类情况来说,“走出去”最大的门槛就是分数,因此必须想尽办法让分数得到提高,以达到足够“走出去”的高度,这就是广西教育模式的其一。

    但是,大家可以看到,之前我所引述的观点,在深刻而有道理之余,其实是有一个矛盾的:我们总是要在自己的视野十分局促的时候进行选择。

    这就是我说广西教育模式的其二是“看得远”的原因。首先对于“名校”来说,这走出去的门槛在高个儿们看来似乎并不算高的。能在其中就读的,必然不仅是学习,而且综合能力在本省甚至全国学生中出类拔萃者,因此他们对于思想文化开放的要求,也必然高于一般的学生。对此,有一个经典的故事可以很好地诠释:

    把白纸比作无限的未知,在其中画上一个圆作为已知,大圆已知的比小圆更多,而周长更长,与未知的接触面就更大,自然也就感到自己所要走的路更远。

    那么,何为“看得远”?在我看来,就是知道自己视野的狭窄,并且利用一切资源去努力拓宽它。具体来说包含对世界的见解、知识的丰富、个性的发展,这些因素,对于人生道路的选择和发展,无疑都是很重要的,而对于被迫在视野开阔之前进行志愿填报的高中生,这一点就显得更为重要了。

    然而,要做到“看得远”,不仅要求学生综合素质较高,也要求学校形成较为自由的环境,而不以某些威权主义和威权思想来试图统一口径,甚至对学生采取不适合的教育模式。在这方面,南宁二中始终以宽松自由,近似大学的管理作为自己的金字招牌,拜其所赐,南宁二中的学生不管是在人文底蕴、文化素养上都无愧广西高中教育的领头羊,在学生中也享有很高的口碑。

    然而,最近发生的事情让我们不无心痛地看到,南宁二中,或者说其中的部分领导层,似乎打算抛弃这一优良传统。打着“一切从学生出发”的旗号,倒头来却在搞本末倒置。

    事实上,大部分学生的思想是很好塑造的,若让他们遵循“模式一”,再加之以“家国情怀”的诱导,他们就能顺从地接受,狂热地欢呼,并在其中给自己解释这样做的合理性,某些领导也得以满意地看着自己执政的“成效”。

    然而,南宁二中不应该成为高考工厂,而应该走自己的路,选择合适的教育模式,塑造合适的教育环境,成为学生未来人生发展道路的引路人,这才是对学生负责的体现。

    我昨天做了一个梦:正当我在舍友面前夸赞广西人的开放、思想的先进,这时突然走过来一位同校毕业的学弟,然而却是一个只懂读书高考、没考虑好就随便填了这所学校。舍友们纷纷摇头,而我则在尴尬和羞愧中醒来。